華盛頓大學 | 新舊恒星為三角座星系描繪了截然不同的畫面
指南者留學
2023-01-12 21:18:17
閱讀量:1172
<p>幾個世紀以來,天文學家一直在觀測三角座星系。但他們從未見過這樣的景象。</p>
<p> </p>
<p>1月11日,在西雅圖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第241次會議上,由華盛頓大學和計算天體物理中心的科學家領導的團隊公布了使用全色哈勃仙女座庫三角擴展區(qū)(PHATTER)巡天的結果。這項努力讓天體物理學家第一次深入研究組成三角星系的不同恒星群。</p>
<p> </p>
<p>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這個衛(wèi)星星系是更大的仙女座星系的親密伙伴,根據(jù)恒星的年齡,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構。</p>
<p> </p>
<p>“三角星系中最年輕的恒星和最古老的恒星——我們可以用哈勃太空望遠鏡上的多個波長濾波器分離出來——的組織方式非常不同。”華盛頓大學的博士后研究員亞當·斯默西納說。“這令人驚訝。對于很多星系來說,比如銀河系和仙女座,恒星的分布大致一致,不管它們的年齡如何。但Triangulum卻不是這樣。”</p>
<p> </p>
<p>三角座直徑約61000光年,是我們所在星系群中的第三大星系,僅次于仙女座和我們的銀河系。在低分辨率圖像中,它具有“絮狀”結構——許多小螺旋臂從一個明確的中心向外輻射。</p>
<p> </p>
<p>在PHATTER調查中,哈勃太空望遠鏡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在108個軌道上獲得了三角座星系不同部分的數(shù)百張高分辨率圖像。</p>
<p> </p>
<p>該團隊將這些較小的圖像拼接在一起,為三角座創(chuàng)建了一個全面的高分辨率數(shù)據(jù)集,該數(shù)據(jù)集首次顯示了星系中心大區(qū)域上的單個恒星。</p>
<p> </p>
<p>得益于哈勃望遠鏡的濾光片陣列,研究人員還可以根據(jù)年齡將這些恒星分開。更年輕的大質量恒星——年齡不到10億年的恒星——的分布大致符合“絮狀”模式,三角座正是以這種模式而聞名。但是它更老、更紅的恒星分布在一個非常不同的模式:兩個螺旋臂從星系中心的矩形條中輻射出來。</p>
<p> </p>
<p>Smercina說:“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三角星系的一個未知和隱藏的特征,如果沒有這種詳細的調查,很難看到。</p>
<p> </p>
<p>據(jù)Smercina說,老恒星占三角座質量的大部分,但比年輕恒星更暗。這可以解釋為什么“絮狀”圖案在星系的低分辨率圖像中普遍存在。</p>
<p><img src="https://uw-s3-cdn.s3.us-west-2.amazonaws.com/wp-content/uploads/sites/6/2023/01/10203329/press-figure_old-young-stars-750x327.png" width="750" height="327" /> </p>
<p>左邊是三角星系的合成圖像,由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獨立圖像疊加而成,這是PHATTER調查的一部分。在PHATTER調查區(qū)域內(nèi),老恒星和年輕恒星的分布——分別位于中心和右側——展示了三角星云中對比鮮明的結構。Smercina / M.J.德賓/ J。</p>
<p> </p>
<p>Dalcanton /背面威廉姆斯/華盛頓大學/美國宇航局/歐洲航天局</p>
<p> </p>
<p>調查小組也不知道為什么年輕恒星和年老恒星在三角座的分布如此不同。一般來說,衛(wèi)星星系是一個折衷的集合,關于它們的形成和演化仍然存在許多問題。衛(wèi)星星系有許多不同的形狀,可以通過與母星系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例如,銀河系最大的衛(wèi)星星系,大麥哲倫云,在大小和質量上與三角座相似,但由于它靠近我們自己的星系,所以形狀不規(guī)則,呈球狀。</p>
<p> </p>
<p>PHATTER調查正在進行的分析將揭示這些類型的星系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與較大的鄰居相互作用。研究小組計劃通過追蹤三角座恒星形成的歷史,比較星系的不同部分,來跟蹤這些初步發(fā)現(xiàn)。</p>
<p> </p>
<p>Smercina說:“PHATTER調查的一個主要目標是為這個著名的衛(wèi)星星系生成詳細的、高分辨率的數(shù)據(jù),這將使我們能夠深入研究它的結構,追溯它的恒星形成歷史,并將我們所看到的與星系形成和演化的理論進行比較。”“我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驚喜。”</p>
<p> </p>
<p>其他團隊成員包括Julianne Dalcanton,紐約計算天體物理中心主任,華盛頓大學天文學教授和PHATTER項目的首席研究員;華盛頓大學天文學研究副教授本杰明·威廉姆斯;華盛頓大學博士生Meredith Durbin;以及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后研究員瑪格麗特·拉扎里尼(Margaret Lazzarini)。</p>
<p> </p>
<p>欲了解更多信息,請通過asmerci@uw.edu聯(lián)系Smercina。</p>
<p> </p>
<blockquote>
<p>注:本文由院校官方新聞直譯,僅供參考,不代表指南者留學態(tài)度觀點。</p>
</blockquote>